古琴,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,承载着3000多年的文明沉淀。其制造的进程,又称“斫琴”,历来以工艺繁复、耗时绵长、选材苛刻著称。青年斫琴师黄宝辉多年来悉心研究古琴制造,一起竭尽全力地推行古琴文明。近来,“古琴制造技艺(泉州)”被录入第七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黄宝辉的作业室内保藏着很多古琴什物图谱和理论文献。翻开一页页文书记载,他向记者介绍起泉州古琴的前史。
泉州古琴起源于唐五代,南宋时期,皇族入居泉州带来宫殿文明,七弦古琴得以遍及。元、明、清时期,泉州涌现出大批弹琴、斫琴、论琴的名家。其间,明代孔希岛以操琴、斫琴为业,其坐落南安九日山的石碑是前史上罕见的琴者之墓;李贽著有《琴赋》,提出了闻名的“琴者心也”思维。清代泉州有斫琴师许宗鸣,并呈现了以李光塽(shuǎnɡ)为代表的“安溪琴派”,其所著《兰田馆琴谱》具体记载了古琴的形制、徽位、装弦法、调弦法、漆灰的配方以及琴谱等内容。
泉州有不少古琴撒播保存至今,如明代的松石间趣琴,是弘一法师生前用过的古琴,现藏于泉州开元寺;明代的清磬琴,由泉州民间保藏家保藏,其琴身刻有温陵黄传扶题的琴铭,刘理顺诗句及“曾在周筱屏处”印章;清代的泉州府学古琴,是府文庙举办祭祀大典时所用礼乐器,龙池内刻有“福建泉州府学官用”等字样。
黄宝辉与古琴的不解之缘要从幼时说起。1991年,黄宝辉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,家中代代以制造家具、工艺品为生。因为技艺精深,早些年间,常常有江浙一带的人家找上门,托付他父亲帮助赶制琴坯。独具匠心的琴坯造型,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入的形象。
中学时期,他第一次听到古琴演奏的声响,马上被其淳厚苍古的音色所招引。2009年,他开端有用学习古琴演奏。2013年,他正式拜入浙派琴家黄德源先生门下,进修古琴演奏技艺。
大学时,黄宝辉考取了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专业,在精进专业及琴艺的一起,对斫琴也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他战胜对漆料的过敏反应,开端有用学习漆艺制造的进程。其时斫琴技艺相对缺失,他在泉州、福州、台湾、温州、杭州等地遍访名师,博采众长。为了支撑起长时刻学琴、制琴的花费,大学期间,他做兼职,做家教;大学毕业后,在开作业室的一起,在多所中小学兼课。
在黄宝辉看来,泉州在古琴制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本地成长的杉木,纹路顺直,不易开裂变形,声响安稳,是古琴制造的上乘之选。髹(xiū)漆一般会用传统的大漆工艺,而泉州温暖湿润的气候,则为大漆的阴干供给了绝佳条件。
“古法斫琴工艺十分复杂,斫一床古琴往往要花两年时刻。”他介绍,古琴斫制流程包含选材、造型、配底板、挖槽腹、合琴、裱麻布、刮灰胎、打磨、髹漆、装足、上弦等100多道工序。如此烦琐的工序极端检测耐性,非静心者不能成。
挖槽腹是斫制古琴的中心工序,很大程度决议了古琴的音色质量。为求到达自己想要的音韵作用,他诲人不倦地上弦试音、挖槽批改,有时一个下午就要重复试上数十次。
髹漆有必要一遍又一遍地上漆、阴干、打磨,工序更为烦琐。“第一遍漆上完后,要放一两个月等晒干,然后再上漆再晒干,如此重复百来遍。”他说,单单髹漆这一道工序就要消耗一年半的时刻,遇上低温或阴雨气候,时刻就更长了。
古法斫琴,每一床古琴皆蕴含着绝无仅有的魂灵与温度。研斫古琴11年,黄宝辉现已斫制出不少古琴,其间十之八九仿自古代名琴,但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立异。在琴面规划上,他奇妙融入漆画技艺,结合漆料原料特性及书法、国画等艺术元素,使古琴的纹路、色彩愈加多变,赋予了古琴更多的审美意趣。
近年来,为了传承及推行古琴文明,他广泛收集古琴图谱与典籍,翻阅府志、县志史料,收拾泉州古琴前史,汇编《刺桐琴韵》,并积极为古琴制造技艺申遗。一起,他建立培训班,与校园共建教育基地,推进古琴文明进校园。展开古琴公益活动,经过古琴文明体会、古琴制造技艺展现等方法,引领更多人走进古琴的国际。(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张晓玲 实习生 林艳艳)